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将领层出不穷的辉煌时期,其中苏定方以“前后灭三国(西突厥、百济、高丽)”的杰出表现,毫无疑问成为了唐朝名将的典范之一。然而,有人可能会感到疑惑,虽然苏定方在军功方面赫赫有名,但与其他知名的唐朝一流名将如李靖、李勣和郭子仪相比,他的知名度却显得逊色,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在年轻时,苏定方曾是窦建德的下属,随后参加了刘黑闼的叛乱。当刘黑闼的叛乱被平定后,苏定方选择隐居于山林,直到贞观初年才再次被重新召用。因此,在贞观年间,他并没有太多展现才能的机会,唯一值得一提的战绩是在讨伐东突厥期间担任了李靖的前锋。由于贞观年间出现了众多著名的将领,苏定方自然未能获得太多机会展现风采。
展开剩余71%等到大多数贞观时期的名将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唐高宗执政时,苏定方终于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成为了“前后灭三国”的一代英雄。尽管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是苏定方与人交往的能力却略显不足。据史书记载,他与唐高宗时期权臣许敬宗关系密切,却因此为“交友不慎”而付出了代价。
在“废王立武”之后,许敬宗成为了负责史书编撰的大臣,并开始根据自身的好恶对历史进行篡改。例如,长孙无忌是许敬宗的政敌,而尉迟敬德则与他关系密切(尉迟敬德的重孙女嫁给了许敬宗的儿子),由于这一背景,许敬宗在历史书中将唐太宗为长孙无忌创作的《威凤赋》改成了为尉迟敬德创作的,以此来彰显他与亲家之间的关系。
作为这样一位人物,许敬宗在史书中对苏定方加以高度推崇,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其中包括了与苏定方并肩作战的名将刘仁轨(白江口之战的唐军统帅)。然而,由于许敬宗在当时是皇后武则天支持下的首席宰相,几乎无人能够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对其对于史书的篡改提出异议。
在咸亨三年(672年),许敬宗去世。不久之后,众多大臣立即上书批评许敬宗的所作所为,其上书得到了太子李弘(武则天的长子)的支持。面对激烈的舆论声潮,唐高宗与武则天终于不得不做出让步,下令修正许敬宗编撰的史书,而这一重任落到了刘仁轨肩上(咸亨四年三月丙申,诏刘仁轨等改修国史)。
许敬宗在改史过程中的恶行以及他与苏定方的亲密关系,使得刘仁轨将许多关于苏定方军功的史书记载视作许敬宗的篡改而一并删除,这无疑对苏定方的知名度造成了负面影响。后来的史官由于苏定方和许敬宗的关系,将他视为武则天一派,不遗余力地淡化对他的记录。
总结来说,由于与许敬宗的深厚友谊,苏定方的功绩在之后的官方宣传中一直饱受冷落,士大夫们也因为武则天的缘故对他心生厌恶,最终造成本应与其军功相匹配的知名度大打折扣。
发布于:天津市科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