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 京 两 地 的玉 缘 渊 源 》
李少宗
北京玉器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尤其在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玉,并御批在扬州特设“玉器造办处”,至此“宫廷玉器”达到了鼎盛。从玉矿的开釆到运输的便通,从料质的选择到雕刻的质量等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来自全国琢玉高手匠人被招入京城,涌入扬州,使得北京和扬州两地都成为当时的玉雕重镇,北京“宫廷玉器”得以弘扬,兴盛之极。
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商埠,距离北京仅一百二十公里,依赖着大运河区位优势的交通便利,两地的人文、贸易往来十分活跃与繁荣,从而也促成了北京玉器在售货及雕琢技术方面对天津玉器的助力推动。清末、民国时期,许多北京玉器店铺和作坊多来天津开店设坊,和天津玉器行业长期友好相处,共谋事业。如北京“源生荣”、“广裕号”等多个字号,在那个年代,两地玉器就相互关照,互补合作,延绵百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地政府的管理和支持下,全国玉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玉雕界自然形成了南、北两派。笼统的讲,北派玉雕是以北京为中心,南派玉雕则以扬州为主。这其中北京、扬州和上海海派等玉雕企业实力雄厚,其玉雕产品代表了当时中国玉雕的最高水平。如北京玉器做工精湛细腻,造型雄浑厚重,玛瑙俏色和薄胎压丝更具有代表性,部分玉器保留了宫廷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1980年,北京玉器厂成为全国玉器厂最大的厂家,拥有2000多名职工,其中设计人员和技术骨干多达300余名。
展开剩余92%北京部分玉器作品
玛瑙【虾盘】王仲元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白玉【薄胎“簋”】柳朝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珊瑚【丝路花雨】宋世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玛瑙【京剧小丑】宋世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玛瑙【无量寿佛】李伯笙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翡翠【缠枝纹吊链花篮】张铁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翡翠【开天辟地】李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松石【万象更新】
天津和北京在玉雕历史上就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北京玉雕兴盛于元代,至今有700余年历史。清王朝覆灭,宫廷玉器造办处随之解散,玉雕艺人们流落民间,与当地能工巧匠融入一起。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造就了北京玉雕发展的辉煌,奠定了北派玉雕中心地位,同时也把天津玉雕事业带入了一个辉煌时代。
1980年,北京玉器厂接受国务院交办的“86工程”,将一块803.6公斤的极品翡翠雕琢成大型珍品,陈列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国宝,长期保存和展览。北京玉器厂用了8年时间制作完成了四件翡翠玉雕珍品。即《岱岳奇观》山子雕、《含香聚瑞》花薰、《群芳览胜》花篮、《四海滕欢》插屏。这四件玉雕珍品,代表了中国玉雕的最高艺术水平,堪称国之瑰宝。在四件国宝制作过程中,天津特种工艺品厂的设计、技术人员分几批进行了参观学习。每次参观,北京玉器厂的技术部门与具体设计的大师和制作人员都作了细致耐心的讲解。
“大型翡翠艺术珍品鉴定验收会”现场。出席会议主要领导人有国务院副总理张劲夫及国家计委、财政部、物资部、文化部、轻工部、北京市的领导和国内著名美术家、学者、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左一,我国著名画家黄冑)
四大翡翠艺术珍品 国宝
【含香聚瑞花薰】蔚长海
【群芳览胜】高祥
【岱岳奇观】张志平
【四海腾欢】郭石林
天津玉雕的发展离不开北京玉器厂的支持和无私援助。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正是天津特艺厂的初创时期,由于北京玉器厂在技术人才上的支持和帮助,天津特种工艺品厂才迅速崛起。1958年,天津手工业局决定大力发展天津玉器产品,而发展玉器生产最急需的是玉雕的设计人员。于是派出人员到北京玉器行业管理部门,请求北京在技术人员方面给予支援。北京轻工业局很快从北京玉器厂调来李和庭、路希杰、郑万岭三位经验丰富的玉雕师傅,紧急驰援天津玉雕生产。这三位北京玉雕师傅个个身怀绝技,自成风格,给天津玉雕带来了玉雕技艺和经验,使天津玉雕有了长足的进步。那时,刚成立的天津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条件艰苦,没有宿舍,于是就把他们安排到条件较好的南市力行旅社居住,在生活上给予照顾,享受老艺人的待遇,这使三位老师傅极为感动。李和庭来天津不久,就主动介绍他在玉雕行业的四位同门师弟来津,支援天津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建设。这些从北京先后来的玉雕师傅,像一颗颗具有优质基因的种子,在天津玉雕这块艺术园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来自北京玉器厂的玉雕花鸟老艺人路希杰向徒弟传授技艺
来自北京玉器厂的玉雕人物老艺人郑万岭向徒弟传授技艺
来自北京玉器厂的玉雕炉瓶老艺人李和庭向徒弟传授技艺
1958年秋天,天津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招收了第一批约20多人的玉雕行业新职工。领导安排他们向北京来的老师傅拜师学艺,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几位从北京玉器厂调来的师傅手把手地传授玉雕技艺,悉心培养玉雕人才。他们教育徒弟热爱玉雕事业,学好玉雕手艺,将来担负起推动天津玉雕发展、传承的历史重任。他们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徒弟,解放前学艺是偷艺,现在是光明正大地学习技艺,这一偷一学可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还告诉徒弟,学习技艺一定要持之以恒,除了上班学习外,业余时间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要有“走路画路,睡觉画肚”的精神,“要想人前显贵必定背后受罪”。这些徒弟们把北京师傅的教诲当做座右铭,见之于行动,学徒期间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他们一门心思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艺上,很快就成为了天津特艺厂的技术骨干。
1959年的秋天,天津特艺厂的领导下决心,准备派出了多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有培养前途的玉雕新徒工,前往北京玉器厂接受技术培训学习玉雕技艺。这一决定得到了北京玉器厂的大力支持,他们把这件事当做自己厂里的事,细致安排,落实到每个车间小组。并告戒每位教徒的师傅,要用心克徒传艺。这其中就有后来担任特艺厂其中一任厂长的孙德忠。这些特艺厂的新徒工、好苗子,在北京玉器厂不仅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学到了北京玉雕技艺,而且学到了“要琢玉先琢人”的道理。
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玉器厂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玉器厂
北京玉器厂老厂长崔万卷(左二)接待有关领导参观
天津特艺厂到北京玉器厂参观学习和北京玉器厂师傅们合影留念
天津特艺厂到北京玉器厂参观学习和北京玉器厂师傅们合影留念
1963年的11月中旬,天津市委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赴北京学习团,到北京各对口单位学习先进经验。特艺厂领导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组织了一个有9人参加的赴京学习小组,由老厂长带队,分别赴北京玉器厂、北京牙雕厂、北京木雕厂学习先进雕刻技艺和生产管理经验。李和庭、滕广云、井德泉三位玉雕师傅带着任务专门向北京师傅学习玉雕人物造型设计和鸟类动态雕琢的操作方法等。特别针对天津特艺厂存在制作玉雕人物方面存在的造型、动态、服饰等问题采取听、看、问、学的方法取经索宝。学习结束后还向人家要一些资料带回天津。在19天的学习过程中,北京玉器厂的玉雕师傅对天津特艺厂的三位师傅等人问一讲十,不厌其烦,既诚心、细心还耐心。学艺归来后,他们把学到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天津玉雕产品中。
自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天津特艺厂许多从事玉雕的设计人员和中青年技术骨干,都曾经去过北京玉器厂学艺深造,潜移默化地受到北京玉雕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物、素活方面,都影射着北京玉雕风格的影子。
天津特种工艺品厂部分设计人员在北京玉器厂学习后创作的玉器
珊瑚【悟空出世】张东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老玉【背壶瓶】李德堂 天津工艺美术大师
左 天津工艺美术大师马国建玉雕作品 右 天津工艺美术大师李如增玉雕作品
为了加强北京和天津两地玉器厂的联络,北京玉器厂的技艺人员也不定期的来天津特艺厂进行技术交流和感情联络。天津特艺厂和北京玉器厂不仅在玉雕技艺方面交流频繁,而且双方领导也不断接触。北京玉器厂历任书记、厂长崔万卷、刘继庭、冯宽才、文少雩、张田利、黄金琳、韩洪、刘春明等都多次到过天津特艺厂,为两地玉器的发展播下了友谊之种,埋下了情深之根。
北京玉器厂老厂长崔万卷陪同国家主席李先念参观北京玉器厂
1988年12月北京玉器厂老厂长崔万卷陪同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参观北京玉器厂
曾任北京玉器厂老厂长刘继庭
天津早期玉雕正是因为有了北京玉器厂老师傅们谆谆教诲和精心传艺,才有了后来的崛起与发展,因此北京和天津两地的玉器在解放后都成为北派玉器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计划经济时期举办的历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评选中,全国玉雕产品共评出金杯奖(珍品)19件,是全国各种工艺美术品品类评出的最多“珍品”。而19件“珍品”中,北派玉雕厂家就占了14件,其中北京玉器厂9件,天津特艺厂4件,辽宁岫岩县玉器厂1件。南派玉雕厂家有5件,其中扬州玉器厂3件、上海玉雕厂2件。天津与北京同处华北地区,地缘与人的性格相近,文化背景也多有相似之处。历史上又是玉缘把天津和北京两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下了深厚情缘,以致沿袭了到现在。
“津派玉雕”部分大师创作的玉雕作品
桂林鸡血玉【丽达与天鹅】陈越 中国玉雕大师
白玉【妙相】崔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白玉【福运长久】于雪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和田籽料【龙翔凤翥】蒋宏利 中国玉雕大师
青玉籽料【来钱啦】卢智勇 中国玉雕大师
作者简介
李少宗 1949年6月生,河北省肃宁县人,1968年1月入伍,曾在空军航空兵部队和军机关政治部门任职。1986转业,先后在天津市委组织部、南开区纪检委任职。在职期间被授予天津市第二届“职工艺术家”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天津市“文化杯”散文二等奖和诗歌、小说一等奖。2000年加入天津市作家协会。现为市作协会员、市杂文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2009年退休后,历任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工艺美术学会玉石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南开区作协常务副主席等职。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玉雕艺术》书卷编辑采访工作,重点采写了为中国玉雕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各地区领导刘继庭、王振、钱振峰、夏林宝、李维翰、李杰、孙敏、邱文喜等。重点采写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升、洪新华、张克钊、张铁成等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国字号大师。撰写了津派玉雕大师王福林、陈越、于萍等文章。2013年以来,参与了《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天津卷)雕塑篇的玉雕、石雕撰写工作。现被聘为南开区关工委副秘书长,担任多部天津市部门志的主编和总纂。
2000年以来,撰写专著有:《翰墨寻踪》《竹翠荷香》《山姿海韵》《桃李成蹊》《晨钟叙语》《兰风梅骨》和《琢磨》《乡情回望》(与他人合作)等。
发布于:天津市科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